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回忆 > 正文
大学毕业留校的前四年和后五年 | 郭余宝

作者简介:郭余宝,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人。原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77级本科生,1982年1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5月公派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运筹学所进修。1991年、1995年和1999年先后获得亚琛工业大学(数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授课资格,2006年被亚琛工业大学聘任为信息处理数学研究所终身教授,也是该校的第一位华人教授。曾任亚琛工业大学数学研究C所代理所长(W3),亚琛工业大学驻中国(北京)办事处主任,兼任德国“德中合作汤若望协会”副主席等职,是扬州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曾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2019年10月1日,受邀参加了建国70周年国庆观礼。多年来,一直热衷于中德两国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促成亚琛工业大学与国内多所院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2022年4月任“江苏省侨联助梦大使”。

大学毕业留校的前四年和后五年

可能是因为出国学习比较早,每当提及扬州大学,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那美丽瘦西湖畔的扬州师范学院,尤其是当年我学习和留校任教过的数学系,现在的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七七级(二)班毕业合影

连续9年多在母校学习和工作收获的方方面面组成的集合,一直是我在海外求学、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的工具箱和武器库。

1977年恢复高考时,歪打正着地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之所以说“歪打正着”,是因为1974年高中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回“正农民”: 耕田种地、播种插秧、挑江堤,都算一个“整劳力”,直到被选调至文艺宣传队自编(小戏剧、表演唱、三句半、快板书等)自演,体力活才少了很多。后来相继当上大队团支书、民兵营长和副大队长,那段时间写过不少讲话稿,办过不少墙报。从1976年除夕夜肩挑行李冒着大雪赴任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副队长到上大学前,也办过几场春耕秋播现场会,参加过各种理论讨论班,潜心学过各项农业知识。照这(大)学前履历,应该报考文科或农学院之类的专业。

刚进校,立即被稀里糊涂地点名为班长,但对学数学专业还是有些“水土不服”。可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周内,王笃正老师、王明坤老师、杜静老师等几位老师对“代数、几何、三角(给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特地安排的高中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过渡课程)”通俗易懂的完美讲解就让我安下了心: 数学可学,讲台可上。

可能是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原因,系里给我们七七级配备了最强的教师阵容。授课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讲解生动、教态风趣优雅、板书极具欣赏性。庄亚栋、姚林老师的数学分析,林子炳、方洪锦老师的高等代数,蒋声老师的微分几何,曹志英老师的画法几何,毛鸿翔老师的教材教法,尹祥保老师的教育学等教学组合让我们至今只能望其项背。同学们学习如饥似渴:午休时间不少同学还在教室自习,听英语、日语或法语广播讲座;晚上集中关灯后,教室里的烛光常常亮到深夜,路灯下也总有同学们的身影。大家都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可能彻底改变人生的学习机会。

专业学习之余, 数学系七七级在年级主任王志成老师的指导下,大年龄班(一班)、小年龄班(二班)和走读班(当年的习惯叫法)不分年龄大小,不分来自城市或农村,团结互助、携手前行。我们七七级二班组织健全,班委会由团支部书记殷明祥、副班长兼生活委员崔美华、学习委员朱家生、文体委员熊雷和我组成。一到六组的组长分别是殷勤、马锡岗、陈景春、李文杰、孙建华和夏红林,邮件收发员是刘惠敏和乐锦(现在是我们班同学微信群正、副群主)。另外,每门课都有课代表,各宿舍有舍长,刚进校学生食堂(包伙制)吃饭时每桌都有桌长。墙报由蒋建华同学负责,加上几位笔杆子陈景春、马如往、孙建华、尤善培和朱家生等同学的协作,办得有声有色。文体活动在刘三红、吴国华、夏红林、熊雷等主力队员的带动下,在全校各项比赛中屡屡夺冠。班里的长跑运动员当数乐锦、朱路进、钱小林和吴进。全班同学都主动积极参与和支持各项班级活动,整个班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在王志成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可以说,班集体的各项工作不仅仅在全系,在全校也是遥遥领先的。1980年,我们班团支部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团支部。那是我们人生中最专心读书、最淳朴的美好时光。


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习是特别重要的一环。我被分配到扬师附中实习,指导老师是教学经验丰富、备受同学们欢迎的王炳昌老师。他不仅细心指导我们备课、修改教案、一遍又一遍听我们试讲,还着重鼓足我们走上讲台的勇气和传授控制课堂秩序的技巧。那是我第一次走上神圣的讲台,信心满满。正是凭着那股勇气和信心,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站上报告厅或大课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最大的教室有1050个座位)的讲台,我都心不慌、腿不软,底气十足。


在亚琛工业大学AM大教室上课

毕业时班上有三位学霸,黄强、马庆鸣和邬国榆,他们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十三位毕业留校,他们是陈惠香、李宝勤、刘惠敏、钱传喜、孙建华、翁卿、吴国华、熊雷、徐罗山、殷新春、仲崇新、朱家生和我。陈惠香、钱传喜和我被分配到了数学分析教研组,我跟着教研组组长饶柏青老师上习题课。可能是因为我们刚留校,教和学的角色还没转换到位,上习题课还只是停留在解习题和讲习题上。在一次“传、帮、带”的座谈会上,庄亚栋老师关于“习题课的三项主要任务”的指导发言我一直默记在心。这么多年,在每学期开课前和助课的同事以及助教的见面会上(例如,给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学生上“高等数学”大课时,我一人主讲,助课的团队有二十多人,因为亚琛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每年招收2000左右新生。大课实际报名人数都在2500以上),我都会给大家重复庄亚栋老师的“习题课的三项主要任务”。


给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学生上高等数学网课

数学系的历任领导都特别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1983年年底,张宏裕主任和张振清书记通知我次年3月起参加“江苏省首届(南京大学)德语培训班”,历时一年。 1985年5月,我如期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出国人员德语考试”,并以江苏省当年(非德语专业毕业)参考人员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系里交给的任务。

1987年年初,院、系为我争取到了“江苏省教委公派出国进修(一年)”的名额。当年5月13号,我来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运筹学研究所进修。1988年冬季学期转入自然科学学院数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授课资格,并获得教职。2006年被亚琛工业大学聘任为终身教授,也是该校的第一位华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图论、离散最优化及其算法。对有向图,尤其是对竞赛图、局部半完全有向图、多部半完全有向图、超竞赛图等,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成果。并为国内、国外培养了多名博士。

多年来,一直热衷于中德两国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促成亚琛工业大学与国内多所院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兼任德国“德中合作汤若望协会”副主席等职。是扬州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并曾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2019年10月1日受邀参加建国70周年国庆观礼。2022年4月,又荣幸地被选任“江苏省侨联助梦大使”。


2019年10月1日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观礼

在过去的35年里,我一直和母校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先后邀请或参与接待过多批次扬州大学正/副校长、院/处长代表团来亚琛工业大学考察访问,邀请或促成了扬州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多名学者和教授的互访,包括进修、讲学和合作交流。在数十次回母校探亲、交流期间,我高兴地看到,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的优良传统在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教学、人才引进和科研都走在同等院校的前列。

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是我人生的起点,她成就了我,我感激她,爱她,为她感到骄傲。如果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我会和以往一样自豪地告诉他,我从扬州师范学院,现在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来。


电话:0514-87975509    邮编:225002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Copyright@ 2025 扬州大学数学学院 All rights recei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扫一扫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