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蔡传仁,1947年生,江苏镇江人。1979年至1981年在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就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曾担任九三学社扬州市副主委,扬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扬州师范学院代数教研室主任。
那些年,那些事
研究生的往事,以及毕业后留校在扬大度过的40多个春秋,虽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可人生经历和感慨感受还是很多的。回想起来,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往事、一个个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是1964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修专业是电厂化学,那一年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还记得当时上大学不用缴学费,还有助学金,生活上基本可以自足。经过两年的课程学习和四年的文革折腾,1970年7月终于毕业分配工作。当时,我们正在山区农村接受工宣队的再教育,接到分配工作通知后,就和几个也得到通知的同学爬上学校安排的卡车,再坐轮船,回到武汉,然后各自到工作单位去报到。那时都不知道其他同学分到哪里,也无法拍一张集体毕业照。
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哪个单位工作是由工宣队分配,由不得自己选择。我的工作还是满意的,分到了西安附近的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陕西热电厂,成为化学分厂的运行工人。四个班组倒班,八天一轮,工作远离了武汉的文革纷扰,没有了派别,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辛勤的劳动,同事之间友好相处,日子过得简单愉快。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文革终于结束。当看到研究生要招生这个消息后,感觉生活又有了曙光,希望在向我们招手,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可以改变命运了。以前由于文革期间的停课,大学五年的课程只上了两年。加上多年的荒废,专业的界限变得容易跨越,出现了许多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我也根据兴趣爱好决定报考数学专业的硏究生。我的舅舅建议我报考代数方向,并给我寄来他在北大上学时读过的库洛什的《高等代数》,我就开始自学《高等代数》,同时复习其它课程。那时,为了未来更好的前途,学习认真刻苦,除了上班就是看书做题读外语。78年报考数学研究所,差了几分,未能参加复试,但这次考试给了我再报考的信心。79年查看招生目录,发现扬州师范学院招收代数方向的研究生,我很高兴,觉得门槛不会太高,比较现实。而且离镇江很近,探望父母和儿子都很方便,我就报了扬州师范学院代数方向的研究生,并且很幸运地被录取了。其实当年也不容易,54人报考,只录取了4人。另三位是复旦大学的朱孝璋,四川大学的顾天明,南京大学的李顺成。除了李顺成是63级的,我们三人都是64级的本科生。
那一年是扬州师范学院第一次开始招收研究生,数学系只招收了4名代数方向的研究生。我考上研究生,并开始系统学习数学,我们的导师是黄应韶老师和林子炳老师。从此,我开启了人生第二次起跑。黄老师讲授《群论》,启发我们认真思考;林老师讲授《抽象代数学》,讲课非常严谨,语言和板书都非常完美;听他们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所学的知识。两位导师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使得我们的数学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刻苦学习,每道习题都认真讨论,互相挑刺,互相指正,有时甚至忘了食堂的饭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气氛愉快轻松。老师们严谨踏实的品质和朴实勤奋的为人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影响着我,使得我越来越喜欢数学,喜欢校园里纯真的生活,立志追随他们的足迹,也做一名数学老师。
1981年10月,我顺利毕业并留校在代数教研室任教。代数教研室当时的主任为薛国贵,副主任为许美玉。我的同学朱孝璋去了天津,顾天明回到苏州工作,只有李顺成很可惜,读了一年研究生后,因为没有单位的介绍信而被迫退学。
黄应韶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很大影响,在生活中也非常关心我。在我留校后,他想方设法把我夫人从宝鸡调至扬州,省去我的后顾之忧,这样可以更加安心踏实地从事科研学术工作。
1983年师院数学系又招录了两名代数方向的研究生,他们是陈惠香和武同锁,他们的导师是黄应韶和林子炳两位老师,方洪锦老师协助他们做了大量的教学和指导工作,我也参与了教学和论文指导。1985年又招录了两名代数方向研究生,他们是李立斌和章璞,导师是林子炳、方洪锦,我从1986年开始加入导师行列,林子炳老师于1986年退休。陈惠香和李立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留校工作,过了几年,他们又攻读博士学位,还到国外进修学习。武同锁和章璞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章璞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为学习国外高校和国内兄弟高校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每年教研室会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学校进修和留学,他们学成归来,成为研究室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这样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深造后又回到了扬州师范学院,这其中有郭文彬(武汉大学进修,苏联获得博士学位)、陈惠香(复旦大学博士,赴日本等国家访问)、李立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国外多所高校访学)、魏俊潮、缪龙、张云等。我想这就是薪火相传、奋飞不辍吧。在这些老师的不懈努力奋斗下,代数教研室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代数同行们与国内外代数前辈有着很好的关系。在我院代数学科发展历程中,中国代数学方向老前辈,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绍学老师、南京大学的周伯勳老师、复旦大学的许永华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曹锡华老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牛风文等老师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和指导。
自1982年起,方洪锦老师就发动教师潜心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那时候代数方向的科硏可以说还处于零的状态,方老师鼓励对外合作,通过举办一系列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加强交流学习。1983年根据方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研究生教学,我们开始“环的根论”领域的研究,并于1984年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刘绍学教授在庐山召开的根论研讨会,同时和许多兄弟学校建立了科研联系,加强了科研交流合作。在方老师的组织下,1986年我们承办了第二届根论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我们也积极参加了在云南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根论或者根论环论学术会议。1993年,原扬州师范学院承办了第三届青年模论会议。
2004年10月和2014年8月,我院主办了第六届和第十六届全国代数表示论高级研讨会。2016年,我院主办了第十四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会议,陈惠香是组织委员会主席,李立斌作大会报告。

第三届青年模论会议代表合影
(1993年,扬州)

第六届全国代数表示论高级研讨班代表合影
(2004年,扬州)
1990年之前,我院代数研究方向的重点是环结构理论,重点领域为环的根理论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代数教研室加强和几何教研室的联络,以及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1985年,代数方向与几何方向合并,左铨如为主任。1999年,我和曹锡芳为主任。代数研究方向的重点也不断变换着,最初的研究重点是环根论和分次环,1990年,方洪锦老师由加拿大归来,根据他带回的资料,我们开始了Hopf代数的研究,我们是国内最早研究Hopf代数的团队之一。这样研究室的重点领域转换到Hopf代数和量子群及其表示论。还清晰地记得1991年,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理念经验,深化交流合作,我和陈惠香老师去北京参加Hopf代数学习班。
我教授的课程主要有面向本科生的高等代数、近世代数课程,以及面向研究生开设的抽象代数、环的根、Hopf代数、代数几何码。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研究课程,代数教研室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一方面,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重视代数学文献的收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为增强学生对抽象代数的感性认识,教研室老师还注意各种模型和教具的建设使用,借助它们,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1994年,由方老师牵头,我和陈惠香老师等参与的代数团队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对我们研究团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细细回想,掐手数下,我教学生涯大概共带了10届18名研究生,每届2人左右,最后两届各1人。目前,他们大部分都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还有需要补充的是,经蒋声老师推荐,我加入到了九三学社,做过九三学社扬州市副主委,还当选扬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我于2010年退休,现在还经常漫步于校园,常常会遇见我的学生,他们会向我分享他们的研究最新进展,这也是我最享受人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