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回忆 > 正文
扬师院印记 | 董裕华

作者简介:董裕华,1988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分配至海安县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工作至今,现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08年获评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2010年获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018年晋升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南通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2017年、2018年、2021年四次获省级和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扬师院印记

1984年9月,当我来到扬州,扬州便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当我跨入扬师院的大门,扬师院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注定会成为一串串美好印记,让我魂牵梦萦。

难忘219


我在学生宿舍红六楼南侧的219室住了4年,宿舍里9个同学来自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

上大学前,我没有寄宿的经历。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把蚊帐挂好,草席铺好,就美美地眯了一会儿。当我转了一圈再回宿舍时,发现草席晾在窗台外。下铺的唐成告诉我,草席烫洗以后就不容易生虫子,他看我的草席没有打理,就帮我用开水烫洗了一遍,这让我既感激又羞愧。

食堂的窗口不少,每个窗口供应的花色品种不同。为了吃到更多的菜肴,又省点花销,也为了节约排队的时间,宿舍同学相互搭伙就成了常态。我和吴志宏搭了四年,各人的喜好都了如指掌。周末或者下午没课的时候,只要有人提议,全宿舍就会大聚餐。到校门口买只扬州盐水鹅,再从食堂买几个菜,偶尔搞点啤酒、汽酒,就可以享受有滋有味的生活。逢年过节,聚餐的档次又立马上去,各人都把自家最有特色、最好吃的拿出来分享。有次我带了一扎海安糯米陈酒,大家都说好喝不上头,结果中午一开心,下午就躺倒了一大片。宿舍聚餐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先吃完的人打水,后吃完的人洗碗,中间的负责宿舍打扫整理。两人打开水,一人拎上四、五瓶轻飘飘的,整个宿舍刚好够用。聚餐练出了我吃饭的速度,大多数时候我都负责打水。因为吃饭速度快的事,到现在我还经常挨家人批评。

卧谈会是宿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晚熄灯后,卧谈会正式开始。谈论的话题五花八门,既有预设的,也有即兴发挥“信天游”的。从国际国内形势,到恋爱婚姻家庭,从世界观价值观,到一道题的解法探究,无所不包。书信是那时候的主要联系方式,女同学的来信自然是不能随便寄到公共邮箱的,只要有信来,舍友们都会兴奋半天。是羡慕还是嫉妒,谁也说不清楚。当然,当事人也很自觉,主动买点零食打个招呼,并在卧谈会上“坦白交代”,接受“组织审查”,第一天“交代”的结果大家不满意的,第二天还会继续。我当时对做教师没有太多兴趣,进了学校以后还想打退堂鼓回乡重新参加高考,这也成了舍友们争论的话题。我是小龄生,多数同学支持我回去重考,后来成为数科院党委书记的刘长龙提出了不同看法。长龙长我两岁,他认为干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份工作中取得的业绩。扬师院的很多校友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优异成绩,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1983年授予学位,其中就有两位本科毕业于扬州师院数学系。路得靠人走,关键靠自己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卧谈会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不仅打消了我复读的念头,还让所有同学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219室有半数舍友考研,卧谈会功不可没。为了让考研的同学集中精力,没考研的同学主动承担了打饭、买菜、冲开水的任务。盥洗间没有热水,冬天只能在宿舍里用水盆泡泡脚。考研的同学在长明灯教室复习,常常到深夜1-2点才回宿舍。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进门时他们蹑手蹑脚,天气再冷也不肯泡脚,只是泡点加餐端到走廊里,边吃边讨论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人还发现了一个秘籍:把10双袜子放在垫被里,每天换一双,有了10天时间,袜子的臭味可以基本消失,也就可以直接过渡到下一循环,自然风干不要洗,省时又省工。只是晚上关上宿舍门以后,宿舍里总有股特殊的味道。

大学四年碰到4次“地震”,只有两次是真的。第一次因为白天打球累了,全宿舍都睡得死死的,没有任何感觉。第二次的震感强一些,所有人都惊醒了,大家都像夜行军,没有人讲话,都在安安静静、迷迷糊糊地向宿舍大门外有序移动。露天站着,大家仍然有说有笑,丝毫没有特别慌张的感觉。两次假地震,一次是三楼同学半夜在走廊里推洗衣机,楼下听到响声就以为地震开始了。还有一次是考研复习的同学在回宿舍的路上喊叫“地震了”,结果两次都有同学受到处分。就此,我们宿舍定下规矩:从今往后,不管是真地震还是假地震,大家都不再跑了,要死一起死,才是真兄弟。

难忘自行车


那时的市内交通,除了公交车,就是二轮车和三轮车,出行不是很方便。不少同学就把自行车带到学校,这个“带”其实就是“骑”,我也是其中一个。

海安到扬州111公里,到泰州55公里。大二以后,我就经常骑车到学校。从家到学校大概需要5个半小时,早上6点半出发,中途在泰州调整一下,中午12点到学校,时间刚刚好,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大二暑假前,我在农贸市场逛了一圈,想来想去还是买了两个大西瓜带回家。因为我知道,西瓜刚刚上市,家人是舍不得买的。回家的那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左一层右一层把西瓜包好。无奈路道不平,到家的时候西瓜已经开裂,西瓜汁从包裹里渗出来,最后也只能就着瓜皮啃两口了。为这事,老妈经常笑话我,每次出门都唠叨不要乱买东西。

父母为了让我回老家工作,决心把小平房翻成楼房。那时候,筹备建筑材料相当麻烦,盖个平房也要准备几年时间。我的班长陈军是如东人,身体特别壮实。知道我家要盖房,他骑车返乡的时候特地绕道海安,正好遇上我父母在驳运砖头。陈军二话没说,就帮忙拖运到天黑,才骑着车往自己家赶。这份情谊,我一直难以忘怀。

有个泰州同学上大学前不会骑自行车,到大学后才跟同学借车学。有次周末他骑车回家,返校时又恰好下雨,他一手撑伞,一手扶龙头,下桥时撞到了路边的行人。本来5块钱就能了事,我同学觉得太亏,便把自行车押在那人家里。时值农村大忙,这人伤口又感染了,住院治疗是少不了的。一番折腾后,再讨价还价,不仅自行车没拿回,还多贴了50块。果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当吃一堑长一智吧。

那年头闹的笑话不少。我们有个舍友叫小丽,为这名儿经常闹误会。大二的时候,他高中同学的同学的同学找到我们班女生宿舍,才知道小丽原来是男生。这位老兄自称飞行员,部队到南京执行任务,便请假回家探亲,没想到在南京汽车站遭扒窃,身无分文,好心人把他顺带到扬州,他就想到了老乡同学。我们一宿舍热血的年轻人,对部队有着特殊的崇拜与敬畏之情,大家集体商定:小丽和其他同学挤一挤,把自己的床铺让给“兵哥哥”,每天都有两个同学陪“兵哥哥”骑车逛扬州。“兵哥哥”白天蹬着小丽的自行车满城逛,晚上给我们介绍部队的趣事,我现在教学生叠被的方法就是当年的学习成果。临走的时候,“兵哥哥”揣着全宿舍凑的100块钱,蹬着小丽的自行车回老家。只不过,从此杳无音信。直到小丽寒假返乡,在公审大会上看到他,才如梦方醒,原来这家伙是流窜诈骗犯。整个宿舍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想起来确实后怕。

难忘恩师情

数学系84级两个班108将,教室在数学楼三楼西侧,1班靠楼梯,2班在顶头大教室,上大课就在大教室。尽管过了这么多年,教室内的陈设变化了,但教室当年的模样依旧在眼前。数学系的老师低调务实不张扬,潜心育人不浮躁,勤于思考不盲从,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数学分析》是大课,两个班一起上。一头银发的王炳昌老师将繁琐深奥的理论条分缕析,通俗易懂。王老师的声音穿透力强,那么大的教室听课从不费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那句“我口袋里面有个德尔塔”口头禅至今记忆犹新。课前他会提前5分钟进教室做准备,跟学生交流谈心;课上他从不看备课笔记,几支粉笔洋洋洒洒,每节课四块黑板都会用上两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注意点一目了然;下课铃声一响,他的讲授戛然而止,同学们意犹未尽。听王老师的课既是享受,又是期待。受王老师的影响,不少同学考研时都选择了与数学分析相关的方向。

教《画法几何》的曹志英老师个头不高,声音却特别洪亮。他的课大多在第四节,虽然大家都已经饥肠辘辘,但听他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课常常可以“自愈”。曹老师的板书堪称一绝,画的图、写的字都是印刷体,徒手画圆、画直线让我们眼睛发亮,一有机会我们就悄悄模仿。不知不觉中,不少同学的板书、画图基本功很快得到提升。

数学系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领导和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尽其所能,经常邀请业界翘楚、杰出校友与同学们面对面谈心交流。既有特级教师、模范教师谈心得、讲体会,帮助我们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提升教书育人的技能素养;也有数学大师、青年才俊开讲座、做报告,帮助我们开阔专业发展的视野思路,提升数学研究的信心决心。一次次精心设计安排的活动,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成为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其实,数学系对我们每个人的熏陶不只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更有老师默默的身教。刘祖汉老师1984年毕业留校担任辅导员,跟班上大龄同学的年龄相差无几。刘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兄长,他有魄力、有担当,凡事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善于激励学生,尊重信任、宽容放手,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由学生自己组织和承办的活动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提升。一大批同学在活动中得到了磨练和成长,为他们后来的工作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刘老师在外读研期间,党总支副书记王志成代我们的辅导员。王老师声调不高,语速不快,却不怒自威,气场强大。只要是王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们都特别认真,不敢有一丝懈怠。等到离校后,大家又看到王老师的另一面,和和气气、有说有笑,也都理解了王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

在南京工程学院工作的李小平同学至今都念念不忘老师们主动把自己的办公室借给考研同学晚上复习的场景。当他顺利通过笔试后,朱家生老师不仅帮他联系好研究生复试的导师,还为他前往面试准备好粮票和路费。

80年代初,计算机刚刚兴起,学校把计算机房设在数学系。不少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同学课前就写好程序,课上偷偷把结果打印出来。当管理员批评学生浪费纸张时,老师们总是“睁只眼闭只眼”。有老师“护着”,同学们学起来就更带劲了。现在想来,这就是老师的高明之处。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同学们记在心里,在对待自己学生的时候,也以老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自己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好老师实在是太多了。正是一大批好老师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好学生。

38年,弹指一挥间。我们是幸福的,赶上了好时代,考上了好学校,遇上了好老师,碰上了好同学。母校难忘,师恩难忘,同学难忘。祝老师、同学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祝扬大数科院兴旺发达,英才辈出!祝母校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120岁生日快乐!



电话:0514-87975509    邮编:225002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Copyright@ 2025 扬州大学数学学院 All rights recei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扫一扫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