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回忆 > 正文
回望扬州大学数科院77、78级 | 王志成

作者简介:王志成,生于1951年4月,江苏省如东县人,中共党员,教育管理副研究员,1974年9月至1977年1月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在扬州大学数学系、总务处、物理系、理学院和校机关工作,曾先后担任系副书记、副主任、总支书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成教处处长、教科研总支书记、总务处处长、后勤处处长和人事处处长等职,校党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曾被表彰为扬州大学优秀党员。

回望扬州大学数科院77、78级

2022年是扬州大学校庆120周年,也是数科院77、78级毕业40周年。我曾经担任过77级的辅导员,也和78级同学有较多接触,数十年后回想起他们,仍然精彩纷呈,他们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

一、两个年级,同属一届

77级学生1978年3月5日进校,78级学生1978年秋季入学。77级1982年1月10日毕业,78级1982年7月毕业。两个年级,同属一届,这在数科院办学史上绝无仅有。77级学生参加的高考,是由地区和省两次出卷考试,高考成绩官方未公开发布,学生进校后才从档案上知道了自己的考分。78级的高考,是全国统一试卷,高考成绩公开发布,学生在进校前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数。77级招生结束后进行了扩招,由于当时学生宿舍紧缺,扩招了一个走读班,考生填报扩招的条件是能自行解决住宿问题。77级先招了102人,后招走读班32人,共计招生134人。78级本科招生135人,扩招专科班30人,共计招生165人。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人,连同扩招最后录取27.8万人,按考生比例来算,是20.5:1,录取率为4.9%;1978年全国610万人参加高考,连同扩招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我和时任系主任的恽铭老师参加了录取工作,恽铭主任在录取时,要求我关注考生的数学成绩,参考物理与外语成绩,好中选优。另外,还要求关注考生的身高与相貌。恽主任说,做教师的要五官端正,身材也要高一点,站在讲台上有样子。后来,在全校新生军训集合时,看出了数学系的学生比其他系科的学生整齐。

二、年龄差异,阅历悬殊

77、78级学生中,年龄最大者有武艺、李管等已35岁,年龄最小者有殷新春、李宝勤、冯祯功、苗菲、李刚等才15岁。他们在上大学前,几乎所有人的遭遇和生存状态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有的人是几个孩子的父母,有的人连什么是恋爱也没有想过。大多数人经过生活生存的艰苦磨炼,他们人情练达。年纪小的学生朝气蓬勃,可塑性强。这样一群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交流与互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77、78级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许多同学还担任了教育教学管理重任。还有一部分同学出国深造,学业有成,成了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三、求知欲强,学习刻苦

坊间流言,穷人上师范,因为上师范不用缴学费。报考师范的考生大都家境贫寒,77、78级学生在文革尚未结束,社会上仍流行读书无用思潮影响下,拿起书本复习迎考,既是无奈,更是进取。他们大都是城市知青与农村回乡知青,吃过苦,受过磨练,他们深切体会到高考来之不易,教育可改变自身。他们有过迎考的奋斗激情,也有过被录取的成功喜悦。进入大学后如饥似渴的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和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中,更是在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上体现出来。四年如一日,坚持上早自习晚自修,有一些同学,天未亮就起床背外语单词,课间十分钟也舍不得休息。当时我的一项日常工作是下课后立即到教室,把同学们请出教室休息一下,这样既能有张有驰,也能劳逸结合。由于当时公共资源严重不足,经常停电,同学们一开始是点蜡烛,上早、晚自习,这样影响视力。系领导组织采购了一批“汽灯”,这种灯燃烧煤油,通过装置将煤油加压雾化再点燃,亮度大大提高,解决了同学们上晚自习的照明问题。同学们在刻苦学习中,还针对自己对某门课程的兴趣爱好,组成了各种兴趣小组,有的小组还聘请任课老师担任指导。对学习尚有一些困难的同学,在班委会的帮助下组成了互帮互学小组。季素月是扬州中学老三届,学业基础好,乐于助人,帮助新疆跟班听课的进修老师李娟,使她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77、78级学生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良,都按期毕业,没有一人掉队。在77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困难,正好社会急缺师资,学校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由他们自愿申请,提前以学完专科课程毕业。他们是李鸿、郜成燕、于吟菊、刘长旺、何荣生、詹仁元、黄银生、武艺、张志松、颜月祥、薛维根等。他们虽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但同样成为了教学骨干,有五位同学后来当上了所在学校的校长,其中黄银生担任了泰兴中学校长。

四、积极向上,红专并进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时,人们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层面,充满着新旧交织和矛盾冲突。就社会层面讲,77、78级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就个人层面讲,77、78级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阶级斗争为纲废止。77、78级学生在校学习时,虽所处时期特殊,但他们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塑造自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始终心态积极,奋发向上。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专门的课程教育之外,有党团组织活动、班会活动、政治学习、文体活动和劳动卫生等。他们参加过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对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与学校党委保持一致。他们在业余时间也谈论时政,例如对农村分田到户联产承包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对和平发展是世界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识理解升华,循序渐进。他们在读大学时,学校没有物业管理,宿舍卫生、厕所卫生、教室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全由他们自己做,这也增强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本领,也铸就了正确的观点与立场。他们无论在校读书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些同学从事经济建设或从事公共行政管理,都遵纪守法,是合格的人才。还有的同学出国深造或打拼,至今都对祖国的发展,国家的强盛,赞叹不已。数科院77、78级在校时是优秀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代表77级(2)班曾被共青团江苏省委表彰为优秀团支部,这在当时还没有全国性的评比与表彰的情况下, 足以说明是优中选优了。

五、成长成才,报效社会

当时的师范教育,主要培养合格的中学数学师资。77、78级同学毕业,绝大部分到中学担任教学工作。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不畏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条件艰苦,生活简陋。他们用心用情用才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他们是学生尊敬的师长,是家长心中的恩人,是社会上可敬的人。蒋建华长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负责任的教育”理念及相关专著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成为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海安高级中学副校长、泰州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先后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明远教育奖、江苏省政府科技奖等,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力耕在扬州市梅岭中学教书,后担任校长,将梅岭中学创建为质量名校。2010年12月24日,王力耕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走进中南海,参加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向温家宝总理就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建言献策,引起了温总理和其他与会代表的关注。肖荣圣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杨纯青、朱朝书等数十人被省表彰为优秀教师。其中朱朝书1993年8月至1998年7月赴云南宁蒗支教五年,表现突出,故事感人,受江苏卫视、央视、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髙度关注。他是国家“西部开发”“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是“海安舅舅”“江苏时代楷模”的典型代表,1996年受云南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并嘉薪一级享受4年,2004年受冮苏省政府表彰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受邀参加省政府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王诚祥在邗江中学一线教学被评为教授级高级教师。夏红林曾担任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在改革开放中创建扬大附中教育集团,长期担任董事长,办成了老百姓欢迎的名校。尤善培在蒋王中学教书,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被省政府聘为中学特级教师,曾担任蒋王中学校长,后出任区教育局长,曾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优秀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国家督学。王玉宝曾担任高邮中学校长。陈鼎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乐锦在中学教书32年,其中28年担任班主任,获得扬州市师德标兵光荣称号。马夕岗从中学教学岗位被选派充实到公务员队伍,担任纪检监察干部,工作同样出色,曾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荣记三等功。王雪梅在高校工作四十年,她说四十年只做了一件事一一教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77、78级毕业生中还有以下同学被国内外大学聘为教授,他们是郭余宝、马庆鸣、徐罗山、季素月、陈惠香、殷新春、李宝勤、孙建华、陈景春、杨云、许承厚、钱传喜、崔美华、肖建中、李刚、周正新、蔡军、王艳春、刘久成等。郭余宝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聘为终生教授,他还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建国70周年庆祝大会,受国家邀请到天安门观礼。马庆鸣出国深造,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回国创办科技公司,报效祖国,曾受邀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天安门阅兵观礼。李刚是入学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毕业后留校工作,学术上有造诣,管理上是行家,曾荣获江苏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数科院院长十八年,参与和主导了数科院数学专业成为省重点学科到获得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过程。同样入学时年龄最小的殷新春后来成为计算机专家,被教育部聘为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惠香曾荣获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陈景春曾荣获扬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毕业后继续在数科院与外语学院担任教学工作的还有:朱家生、吴国华、颜跃新、朱路进、蒋兴国、王雪梅等同学,他们是资深副教授,潜心教学,教书育人,功不可没。朱家生2008年受扬州大学委派参与援建宿迁学院,先后担任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十余年,倾力将扬州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治学方法等运用于系、院建设,在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突出的成绩,系、学院工作在学校始终名列前茅,并先后四次被评为宿迁市、两次被评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吴国华数学系毕业留校,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外国语学院,曾担任大外部主任,在任期间负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扬州大学成功入围全国3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大学英语课程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高校担任管理工作的吴尧、张武、熊雷、桑光沄、杨毅、姚蔚、季新华、张春华等同学,被学校聘为五级职员或有教育管理副高职称,他们勤奋工作,热心服务,回报社会。桑光沄长期从事学校组织人事工作,曾担任扬州职业大学组织部部长。上学时年龄最小的女生刘慧敏,出国深造回国参与经济建设,在珠海、苏州兴办公司,既向国家纳税,又安置人员就业。她走的路径虽与从事教育不同,但同样是回报国家与社会。她多才多艺,又坚持内外兼修,曾荣获“环球夫人”桂冠和卓越贡献奖。黄强武汉大学读硕,华理工教书,出国深造获滑铁卢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任职美国凯寿律师事务所。出国打拼的邬国榆、仲崇新、刘三红、唐川等同学,都风生水起。唐川目前是美国大旧金山地区最大的餐馆服务公司的董事长。华英奇在美国是计算机工程师,业余摄影,成了华人著名摄影家。

电话:0514-87975509    邮编:225002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Copyright@ 2025 扬州大学数学学院 All rights recei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扫一扫
公众号二维码